【晏子辞千金原文】一、
《晏子辞千金》是《晏子春秋》中的一篇经典篇章,讲述了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在面对君主赏赐时,以谦逊、廉洁的态度拒绝接受丰厚赏金的故事。文章通过晏婴的言行,体现了他清廉自律、不贪图富贵的高尚品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道德操守的重视。
晏婴在面对齐景公的赏赐时,不仅没有接受,还以“国家有难,臣当效命;若无事而受赏,非礼也”为由,婉言谢绝。他强调官员应以国家和百姓为重,不应因个人利益而动摇职责。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展现了晏婴作为贤臣的智慧与气节。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晏子辞千金 | 晏婴拒绝了千金的赏赐 |
齐景公赐晏子粟千钟,马百驷,晏子辞而不受。 | 齐景公赏赐晏婴粮食一千钟,马一百匹,晏婴推辞而不接受。 |
曰:“吾君老矣,吾将老焉。” | 他说:“我的君主年事已高,我也将年老。” |
景公曰:“夫子之老,非所以辞也。” | 齐景公说:“先生年老,并不是您推辞的理由。” |
晏子曰:“臣闻之:‘君子不以利害义。’今君赐臣,非以义也,是以利也。” | 晏婴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利益而损害道义。’现在君主赏赐我,不是出于道义,而是出于利益。” |
“夫以利易义,非仁也;以义易利,非智也。” | “用利益换取道义,不是仁德;用道义换取利益,不是明智。” |
“今吾君虽老,未失其仁;吾虽老,未失其义。” | “如今我的君主虽然年老,但并未失去仁德;我虽然年老,也未失去道义。” |
“愿以辞之。” | 我愿意以此为由推辞。” |
三、人物形象分析
角色 | 性格特点 | 行为表现 |
晏子 | 清廉、正直、谦逊 | 拒绝君主赏赐,强调道义高于利益 |
齐景公 | 明智、尊重贤臣 | 尊重晏子的意见,理解其立场 |
四、启示与意义
《晏子辞千金》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它告诉我们:
- 廉洁自律:真正的贤臣应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而非个人私利。
- 坚守道义: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被私欲所左右。
- 谦逊有礼:即使身处高位,也要保持谦虚态度,尊重他人。
晏婴的言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如何坚守原则、保持操守,依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结语
《晏子辞千金》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寓意,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廉洁、道义与人格修养的经典篇章。通过学习这一故事,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也能从中汲取做人处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