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自缚是什么意思】“作茧自缚”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字面意思是“自己为自己织茧,最终把自己困住”。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做事过于谨慎、固执或过度自我保护,结果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甚至陷入困境。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作茧自缚 |
拼音 | zuò jiǎn zì fù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作茧自缚,不亦宜乎。” |
本义 |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自己束缚自己。 |
引申义 | 指人因自己的行为或想法而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作茧自缚”最早出自《左传》,原意是描述蚕在化蛹前会吐丝作茧,将自己包裹起来。后来被引申为一种比喻,形容人因为自己的行为或选择,导致自身处于不利的境地。
在现代汉语中,“作茧自缚”常用于批评那些因过度自我保护、固步自封或过度谨慎而导致失败的人或行为。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子 |
工作中 | 他总是怕出错,不敢尝试新方法,结果工作进展缓慢,成了“作茧自缚”。 |
生活中 | 她一直拒绝接受新事物,结果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仿佛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 |
学习中 | 有些学生只依赖死记硬背,不懂灵活运用,最终考试成绩不理想,属于“作茧自缚”。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自取灭亡、自讨苦吃、画地为牢 |
反义词 | 突破自我、开拓创新、放手一搏 |
五、总结
“作茧自缚”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应一味退缩或过度保守,而是要勇于突破自我,寻找新的出路。只有打破内心的“茧”,才能真正获得成长和自由。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文学、历史或现代应用中的具体案例,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