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待哺的意思】“嗷嗷待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饥饿或急需某种东西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色彩,常被用来描述人或动物在极度饥饿时的迫切需求。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嗷嗷待哺 |
| 拼音 | áo áo dài bǔ |
| 出处 |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鸿雁于飞,集于灌木。哀我人斯,亦孔之疚。……鸿雁于飞,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 释义 | 嗷嗷:象声词,形容饥饿时的叫声;待哺:等待喂食。原意是形容幼鸟因饥饿而发出的叫声,后引申为形容人或动物极其饥饿、急需食物的状态。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对某物的强烈渴望或急需。 |
二、成语的引申意义
“嗷嗷待哺”不仅用于描述生理上的饥饿,也可以比喻精神上、情感上或物质上的极度需求。例如:
- 物质需求:如一个地区长期缺乏粮食,人民“嗷嗷待哺”,政府需要紧急援助。
- 精神需求:如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内心“嗷嗷待哺”。
- 社会需求:如某些行业急需人才,可以用“嗷嗷待哺”来形容其迫切性。
三、使用示例
| 示例句子 | 解析 |
| “灾后许多村庄粮食短缺,村民嗷嗷待哺。” | 描述灾民因饥饿而急需食物。 |
| “市场对优质人才的需求嗷嗷待哺。” | 表示企业对人才的强烈渴求。 |
| “他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内心嗷嗷待哺。” | 引申为情感上的缺失与渴望。 |
四、常见误用
1. 滥用范围:有人将“嗷嗷待哺”用于非饥饿或非急需的场景,如“他等朋友等得嗷嗷待哺”,这种用法不够准确。
2. 忽略本义:有些人只知其字面意思,却不知其出自《诗经》,影响了对成语的深入理解。
五、总结
“嗷嗷待哺”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既有历史渊源,又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用来形容饥饿状态,还能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或社会需求。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感染力。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结合了成语的基本含义、引申意义、使用示例及常见误区,旨在提供全面、清晰的解释,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机械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