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故事】“乐不思蜀”是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乐于享乐,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原本的处境或责任,甚至忘却了故乡和过去。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蜀汉灭亡之后,刘禅(即后主)被魏国俘虏,并被带到洛阳。在魏国,他受到了优待,生活富足。然而,当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时,刘禅却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后来成为“乐不思蜀”的由来,也成了后人批评其缺乏气节与责任感的象征。
“乐不思蜀”源于刘禅在蜀汉灭亡后,安于魏国的享乐生活,不再怀念故土。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历史人物的软弱与妥协,也警示人们不要沉溺于眼前的安逸而忘记初心与责任。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 故事背景 |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俘至魏国,过上富足生活。 |
| 核心情节 | 刘禅在魏国安于享乐,被问及是否思念蜀地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
| 成语含义 | 形容沉迷于眼前的快乐,忘记了过去的处境或责任。 |
| 历史评价 | 多用于批评缺乏志向或责任感的人,也反映刘禅的软弱性格。 |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劝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应有远大目标和责任感。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历史典故的来源,也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人生不应只追求短暂的安逸,更应铭记初心,承担应有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