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个成语讲述的是刘禅在失去国家后,仍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故事,用来比喻人沉迷于眼前的享乐,忘记了过去的苦难或责任。
一、成语故事总结
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国力衰弱。后来蜀汉被魏国所灭,刘禅被俘至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他,席间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意即在这里过得很快乐,不想念蜀国了。
含义:
“乐不思蜀”原指刘禅在亡国之后仍沉溺于享乐,不思复国。后引申为人在安逸中忘却本分,沉迷于当前生活,不再怀念过去或追求更高的目标。
使用场景:
常用于批评那些在顺境中丧失斗志、缺乏进取心的人。
二、表格形式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乐不思蜀 |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 原意 | 刘禅在亡国后仍沉迷享乐,不思复国 | 
| 引申义 | 沉迷于现状,忘记过去的苦难或责任 | 
| 使用场合 | 批评人安于现状、缺乏上进心 | 
| 故事背景 |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俘至洛阳,司马昭设宴问其是否思念蜀国 | 
| 典型表现 | “此间乐,不思蜀” | 
| 现代启示 | 不应因一时安逸而丧失奋斗精神 | 
三、结语
“乐不思蜀”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人生警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成功或安逸时,不应忘记初心与责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的精神,才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