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宝背满文宝汉字广】“康熙通宝背满文‘宝汉字广’”是清代康熙年间铸造的一种铜钱,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该钱币正面为“康熙通宝”四字,背面则铸有满文“宝汉字广”,其中“宝”为“宝源局”的简称,“汉”表示“汉地”,“广”则是“广州府”的简称,表明此钱由广州的宝源局铸造。
这类钱币在清代货币体系中属于地方铸币,反映了当时各地官炉的分工与管理。由于其存世量较少,且带有明确的地域标识,因此成为钱币收藏界的重要品种之一。
康熙通宝背满文“宝汉字广”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康熙通宝背满文“宝汉字广” |
| 铸造时期 | 清代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 |
| 钱币类型 | 铜钱(黄铜材质为主) |
| 正面文字 | “康熙通宝”四字(楷书字体) |
| 背面文字 | 满文“宝汉字广”(意为“宝源局在汉地广州铸造”) |
| 铸造机构 | 广州府宝源局 |
| 钱币规格 | 直径约2.5-2.8厘米,重量约3.5-4.5克 |
| 历史意义 | 反映清代地方铸币制度,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
| 收藏价值 | 存世稀少,品相完好者较为珍贵,是钱币收藏的重要品类 |
| 特点 | 字体工整、铸造精细,满文与汉字结合,体现清代多民族融合文化 |
总结
“康熙通宝背满文‘宝汉字广’”作为清代地方铸币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是钱币收藏中的热门品种。其独特的文字组合和地域标识,使其在众多康熙通宝中脱颖而出,成为研究清代货币制度和地方经济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钱币爱好者而言,此类钱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