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宝背东】“康熙通宝背东”是清代钱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铸造背景、文字特征及收藏价值均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意义。以下是对该钱币的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概述
“康熙通宝背东”指的是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铸造的一种铜钱,正面为“康熙通宝”四字,背面则铸有“东”字,表示该钱由东北地区的钱局铸造。这类钱币在清代钱币体系中属于地方铸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二、主要特征
- 面文:“康熙通宝”,字体为楷书,笔画清晰。
- 背文:“东”字,通常位于钱币背面中央位置。
- 材质:多为黄铜或青铜铸造。
- 重量:一般为2.5克至3克之间。
- 直径:约2.5厘米左右。
三、铸造背景
康熙年间,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多个钱局,负责铸造流通货币。其中,“东”字可能代表“奉天”(今辽宁沈阳)等地的钱局,因此“康熙通宝背东”也被称为“奉天局”铸造的钱币。
四、收藏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清代地方铸币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的货币制度和地方经济状况。
- 文化价值:体现了古代汉字书法艺术与铸造工艺的结合。
- 市场价值:根据品相不同,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精品可高达万元以上。
五、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康熙通宝背东 |
| 铸造年代 |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 |
| 面文 | 康熙通宝 |
| 背文 | 东 |
| 铸造地 | 东北地区(如奉天) |
| 材质 | 黄铜或青铜 |
| 重量 | 约2.5—3克 |
| 直径 | 约2.5厘米 |
| 历史价值 | 反映清代地方铸币制度 |
| 收藏价值 | 根据品相不同,价格区间较大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康熙通宝背东”不仅是一种实用货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收藏价值。对于钱币爱好者而言,了解其背景和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收藏这一类古钱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