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谁呢】“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史记·夏本纪》,讲述的是中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集体或事业,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因公务繁忙而没有进去,体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
“三过家门而不入”指的是大禹。他是中国上古时期的著名人物,也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传说他为了治理洪水,曾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都因为治水工作繁忙而没有进去。他的这种忘我精神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无私的象征。
大禹治水历时十三年,期间他采用“疏”而不是“堵”的方法,成功治理了黄河等河流的水患,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的事迹不仅在古代被广泛记载,在现代也被视为爱国主义和责任感的典范。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出处 | 《史记·夏本纪》 |
| 成语含义 | 多次经过家门却因公务未进家门,体现无私奉献精神 |
| 涉及人物 | 大禹 |
| 故事背景 | 古代治水时期,大禹为治理洪水,三次路过自己家门而未入 |
| 历史评价 | 被认为是勤政爱民、公而忘私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
| 现代意义 | 用于赞扬那些为国家、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生活的人 |
三、结语
“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是对大禹治水精神的赞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责任与奉献的价值观。在今天,这一成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激励着人们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勇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