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简单介绍】“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中国古代流传已久的一个著名典故,讲述了大禹治水期间,为了治理洪水、造福百姓,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都没有进去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大禹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精神,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一、故事总结
大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领袖,他继承父亲鲧的治水事业,但不同于父亲采用“堵”的方法,他采取了“疏”的方式,即疏导河流,让水有路可走。在长达十三年的治水过程中,他历尽艰辛,足迹遍布九州大地。
在这漫长的治水岁月中,大禹曾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他都选择了继续工作,没有进家门。第一次是他的妻子生下儿子启的时候,他听到孩子啼哭声,却因治水任务紧急,选择继续前行;第二次是家人病重,他想回家探望,但因工程需要,又未能成行;第三次是母亲去世,他悲痛万分,但仍坚持完成治水大业,未能亲自送别母亲。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大禹的坚韧与责任感,也反映了古人对“公义”高于“私情”的价值追求。
二、关键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故事名称 | 三过家门而不入 |
| 主角 | 大禹(古代治水英雄) |
| 出处 | 《史记·夏本纪》等古籍记载 |
| 治水方式 | 采用“疏”而非“堵”,疏通河道 |
| 经历时间 | 共治水13年 |
| 三次经过家门 | 第一次:妻子生子未归;第二次:家人病重未归;第三次:母亲去世未归 |
| 精神内涵 | 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责任与奉献 |
| 后世影响 |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常用于赞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大禹的伟大事迹,更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责任与奉献的高度推崇。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