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什么意思】“配享太庙”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些人死后被允许进入皇家宗庙进行祭祀,象征着极高的荣誉和地位。这一说法多见于历史人物或功臣,表示他们生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死后也受到后世的尊崇。
以下是对“配享太庙”的详细解释与相关背景信息的总结:
一、什么是“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是指某人在去世后,被允许在皇家宗庙(即太庙)中接受祭祀,与其祖先一同受祭。这种待遇是古代帝王对功臣、贤臣或皇亲国戚的一种极高荣誉,象征着其功绩和品德被后世认可。
二、来源与历史背景
-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是皇室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 配享:意为“陪伴、共同享受”,即与祖先一同受祭。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后历代王朝均有类似制度,如汉、唐、明、清等朝代均设有“配享”制度。
三、适用对象
| 对象类型 | 说明 |
| 功臣 | 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大臣,如开国功臣、名将等 |
| 皇亲 | 皇帝的亲属,如皇子、公主等 |
| 贤臣 | 品德高尚、政绩突出的官员 |
| 宗室 | 皇室宗族成员,享有特殊地位 |
四、“配享太庙”的意义
| 意义 | 说明 |
| 荣誉象征 | 表示死后仍受尊崇,是最高荣誉之一 |
| 政治认同 | 显示朝廷对其生前行为的认可 |
| 文化传承 | 体现儒家“忠孝”思想,强调对祖先的敬仰 |
五、典型例子
| 人物 | 朝代 | 是否配享太庙 | 备注 |
| 霍光 | 西汉 | 是 | 曾辅佐幼帝,权倾朝野 |
| 王阳明 | 明朝 | 否 | 虽有大儒之名,未获此殊荣 |
| 曹操 | 东汉末 | 否 | 生前虽权势极大,死后未入太庙 |
| 李世民 | 唐朝 | 是 | 自己建立太庙,子孙后代可配享 |
六、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配享太庙”已不再是一种实际的制度,但常被用作比喻,形容一个人因卓越贡献而被后人铭记和尊敬。例如,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历史人物的崇高地位。
总结
“配享太庙”是古代中国对功臣、贤臣或皇亲的一种极高荣誉,意味着其死后仍能与祖先一同受祭。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忠诚、功绩和道德的重视,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敬祖”与“尊贤”的思想。如今,它更多地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用于形容那些值得后人纪念和尊敬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