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28年,是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冲突。此战不仅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军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是对《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秦晋崤之战”原文的整理与翻译,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原文节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秦穆公使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将兵伐郑。……郑人惧,使烛之武夜见秦穆公,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秦伯说,与郑人盟。……
>
> 于是晋襄公以先轸为将,赵衰为副,将兵追之。……秦师败绩于崤,晋人俘其三帅,杀之。……
二、翻译
秦穆公派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攻打郑国。郑国人感到害怕,派烛之武在夜里去见秦穆公,说:“秦、晋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敢冒犯您呢?跨越别国来统治远方的土地,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被削弱了。”秦穆公听了很高兴,便与郑国结盟。
后来,晋襄公任命先轸为将军,赵衰为副将,率军追赶秦军。秦军在崤山被晋军击败,晋军俘虏了秦军的三位将领,并将他们处死。
三、总结与对比表格
项目 | 内容 |
事件名称 | 秦晋崤之战 |
发生时间 | 公元前628年(春秋时期) |
主要参战方 | 秦国 vs 晋国 |
起因 | 秦穆公欲攻郑,郑国通过外交手段避免被灭,秦晋关系紧张 |
关键人物 | 秦穆公、孟明视、烛之武、晋襄公、先轸 |
结果 | 晋军在崤山大败秦军,俘虏秦将并处决 |
历史意义 | 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外交与军事博弈,标志着晋国在中原的强势地位 |
文献来源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四、简要分析
秦晋崤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外交策略的体现。烛之武的游说成功地改变了秦穆公的态度,使得秦郑结盟,间接影响了晋国的战略部署。然而,晋国并未因此放弃对秦的敌意,最终导致了崤之战的发生。这场战役也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背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频繁发动战争。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人物或战役细节,可参考《左传》全文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