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总结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以犀利的笔锋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现象,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议论文结构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课文内容简要总结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针对当时一些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全盘接受的态度,鲁迅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他反对“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强调在吸收外来文化时要有选择、有批判地进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内容 | 重点 | 难点 |
| 文章主旨 | 理解“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 | 分析鲁迅批判“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的逻辑 |
| 语言风格 | 感受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讽刺、反语等) | 理解鲁迅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批判性 |
| 思想价值 | 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 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践行“拿来主义” |
四、教学方法建议
1. 阅读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讽刺意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展开讨论。
3. 比较法: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分析。
4. 情境模拟:设计情境对话或角色扮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课堂活动设计
| 活动名称 | 活动内容 | 目的 |
| 小组讨论 | 分组讨论“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接受外来文化?” | 培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
| 角色扮演 | 模拟鲁迅与“送去主义者”的对话 | 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 写作练习 | 以“我眼中的文化自信”为题写一篇短文 | 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
六、课后作业建议
1. 阅读拓展:阅读鲁迅其他杂文,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思考题: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3. 写作任务: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题目为《从“拿来主义”看当代文化交流》。
七、教学反思要点
1.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拿来主义”的实质?
2. 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文章,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通过本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并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学会理性看待外来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