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简述】“手不释卷”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读书不断,即使在忙碌或疲惫时也不放下书本。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吕蒙,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原本并不喜欢读书,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名将。
故事简述
吕蒙起初是位武将,擅长打仗,但文化水平不高。一次,孙权劝他多读一些书,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治国能力。吕蒙起初推辞说:“军中事务繁忙,哪有时间读书?”孙权便以自己为例,说自己虽忙于政务,但仍坚持阅读,还提到《诗》《书》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吕蒙深受触动,从此开始刻苦学习,日积月累,学问大增,最终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还在政治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后来,鲁肃与吕蒙交谈时,发现他的见解远超常人,感叹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句话也成为了后世形容人进步迅速的典故。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来源 |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 主要人物 | 吕蒙(东吴名将)、孙权(东吴君主) |
| 故事背景 | 吕蒙原本不爱读书,后在孙权劝导下开始学习,最终成为文武兼备的将领 |
| 核心寓意 | 鼓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进取,不要因忙碌而放弃读书 |
| 相关典故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赞扬他人通过努力取得显著进步,也可激励自己持续学习 |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对知识的重视,也展示了一个人通过自我改变可以实现质的飞跃。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就能不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