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试效应和实验者效应】在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有时实验结果的偏差并非来自被试或实验设计本身,而是来源于实验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其中,“主试效应”和“实验者效应”是两种常见的影响因素,它们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进而影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概念总结
| 概念 | 定义 | 来源 | 影响方式 | 对实验的影响 |
| 主试效应 | 实验过程中,主试(即实验人员)的行为、态度或暗示无意中影响了被试的表现 | 主试的主观行为 | 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间接引导被试反应 | 可能导致数据失真,降低实验的客观性 |
| 实验者效应 | 实验者(主试)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或偏好,导致其在操作或记录时产生偏差 | 实验者的主观期望 | 在数据收集、解释或分析过程中无意识地偏向预期结果 | 可能使实验结果偏离真实情况 |
二、两者的异同点
| 比较项 | 主试效应 | 实验者效应 |
| 发生主体 | 主试(实验人员) | 主试(实验人员) |
| 影响对象 | 被试 | 数据或结论 |
| 影响途径 | 直接影响被试行为 | 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记录或解释 |
| 表现形式 | 被试因主试的暗示而改变反应 | 主试因自身期待而选择性地记录或解释数据 |
| 控制方法 | 使用双盲法、标准化指导语 | 使用双盲法、匿名数据处理 |
三、如何减少这两种效应的影响
1. 使用双盲设计: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具体假设或目的,以减少双方的预期影响。
2. 标准化实验流程:确保所有被试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和实验步骤,减少人为差异。
3. 匿名化数据处理:避免主试在数据分析阶段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
4. 培训主试:提高主试的专业性和中立性,使其能够客观地执行实验任务。
5. 使用自动化工具:如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减少人为干预。
四、实际案例参考
- 主试效应案例:在一项记忆测试中,主试若频繁点头鼓励被试,可能导致被试更加努力地回忆,从而提升成绩,但这并非真实能力的体现。
- 实验者效应案例:某研究者在观察儿童行为时,由于事先认为某种教育方法有效,可能会在记录中更倾向于发现积极行为,忽略负面表现。
五、总结
主试效应和实验者效应虽然都源于实验者,但影响路径不同,前者作用于被试,后者作用于实验结果的解读。两者都可能对实验的科学性造成威胁。因此,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些潜在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