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是什么意思】“千里马”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比喻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这个词语源自古代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和日常生活中。
一、
“千里马”原指能够日行千里的良马,象征着速度与力量。在现代汉语中,它被引申为具有非凡才能、潜力或能力的人才。常用于形容那些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人。
这个词语也常与“伯乐”搭配使用,形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说法,强调发现和识别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屈,尾中置,扶而不能上也。伯乐下车,而哭之,曰:‘此天之马也,不可得而久已。’” |
| 字面意思 | 能够日行千里的骏马,象征速度与力量。 |
| 引申义 | 比喻有才华、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才。 |
| 常用搭配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韩愈《马说》,强调人才难得,识才者更难。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赞美他人能力,或表达对人才的重视。 |
| 文化意义 | 强调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反映古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 |
三、结语
“千里马”不仅是对优秀人才的赞誉,也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和珍惜人才。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我们关注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