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目以待的成语故事】“拭目以待”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擦亮眼睛等待着看,表示对某件事情的结果非常关注,并且充满期待。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源自三国时期的一段真实故事。
一、成语出处与背景
“拭目以待”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今若引军而退,使敌人得志,此非良策也。不如拭目以待,观其动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现在撤军,会让敌人得意,这不是好的策略,不如擦亮眼睛,静静观察敌人的动向。
不过,更广为流传的故事则来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面对诸葛亮多次挑战,他始终不肯出战。诸葛亮于是派人送去妇人的衣服,羞辱司马懿,但司马懿依然不为所动,只是笑着说:“我岂能受此羞辱?不过是拭目以待耳。”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才得以出战,最终赢得胜利。
二、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拭目 | 擦亮眼睛 |
| 以待 | 等待 |
| 成语整体意思 | 擦亮眼睛等待着看,表示对某事结果的关注和期待 |
三、成语用法举例
| 句子 | 使用说明 |
| 他这次创业失败,但大家仍拭目以待他的下一次尝试。 | 表示对他未来表现的关注和期待 |
| 这场比赛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 表示对比赛结果的期待 |
| 他对新政策的实施效果拭目以待。 | 表示对政策成效的观望态度 |
四、成语延伸意义
“拭目以待”不仅仅用于描述对事件结果的期待,也常用来表达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它强调的是观察和判断的重要性,而不是轻率地做出结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态度同样适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决策。
五、总结
“拭目以待”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与耐心,体现了古人面对挑战时的沉稳与远见。如今,它已成为表达期待与关注的常用语言,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与书面表达中。通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
| 成语 | 拭目以待 |
| 出处 | 《三国志》、《三国演义》 |
| 释义 | 擦亮眼睛等待,表示期待或观察 |
| 用法 | 用于表达对某事结果的关注与期待 |
| 延伸意义 | 表达冷静、理性、观望的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