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胜词的成语典故是什么】“理不胜词”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道理讲得不够清楚,言辞却过于繁复。常用来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内容空洞,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
一、成语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理不胜词 | 
| 拼音 | lǐ bù shèng cí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其文辞之华,非理不胜词。” | 
| 含义 | 道理讲得不够清楚,言辞却过于繁复。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重形式轻实质。 | 
| 近义词 | 言过其实、空话连篇 | 
| 反义词 | 言简意赅、理直气壮 | 
二、典故来源
“理不胜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王符是东汉时期的政论家,他反对当时浮夸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实际内容,不能只追求辞藻华丽。他在文中提到:“其文辞之华,非理不胜词。”意思是说,有些人的文章虽然文采飞扬,但道理却不清晰,这就是“理不胜词”的表现。
后来,“理不胜词”逐渐成为批评文章或演讲中内容空洞、言辞堆砌的常用词语。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理不胜词”常被用来评价一些公文、演讲或文章,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式、语言很丰富,但实际上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情况。例如:
- 公文写作:某些文件虽长篇大论,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 演讲表达:有些人讲话时喜欢使用大量词汇,但逻辑不清,重点不明。
- 网络评论:部分评论文章看似观点鲜明,实则内容空泛,缺乏深度。
四、结语
“理不胜词”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反思。它提醒我们在写作和表达时,要注重内容的真实与逻辑的清晰,避免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忽视了实质意义。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和用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识别和避免“理不胜词”的现象,提升沟通与写作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