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理不胜词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2025-10-30 14:08:05

问题描述:

理不胜词的成语典故是什么,这个怎么操作啊?求快教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30 14:08:05

理不胜词的成语典故是什么】“理不胜词”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道理讲得不够清楚,言辞却过于繁复。常用来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内容空洞,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

一、成语总结

项目 内容
成语 理不胜词
拼音 lǐ bù shèng cí
出处 《后汉书·王符传》:“其文辞之华,非理不胜词。”
含义 道理讲得不够清楚,言辞却过于繁复。
用法 多用于批评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重形式轻实质。
近义词 言过其实、空话连篇
反义词 言简意赅、理直气壮

二、典故来源

“理不胜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王符是东汉时期的政论家,他反对当时浮夸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实际内容,不能只追求辞藻华丽。他在文中提到:“其文辞之华,非理不胜词。”意思是说,有些人的文章虽然文采飞扬,但道理却不清晰,这就是“理不胜词”的表现。

后来,“理不胜词”逐渐成为批评文章或演讲中内容空洞、言辞堆砌的常用词语。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理不胜词”常被用来评价一些公文、演讲或文章,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式、语言很丰富,但实际上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情况。例如:

- 公文写作:某些文件虽长篇大论,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 演讲表达:有些人讲话时喜欢使用大量词汇,但逻辑不清,重点不明。

- 网络评论:部分评论文章看似观点鲜明,实则内容空泛,缺乏深度。

四、结语

“理不胜词”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反思。它提醒我们在写作和表达时,要注重内容的真实与逻辑的清晰,避免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忽视了实质意义。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和用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识别和避免“理不胜词”的现象,提升沟通与写作的质量。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