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开宗明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文章或讲话的开头部分,用来说明文章或讲话的主要观点或目的。这个词语不仅具有文学色彩,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表达清晰、逻辑严谨的重视。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开宗明义 |
| 拼音 | kāi zōng míng yì |
| 出处 |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来在文学和演讲中被引申为“开宗明义”。 |
| 含义 | 指在开始时就明确地陈述主要观点或主题,使读者或听众一开始就了解内容的核心。 |
| 用法 | 多用于文章、演讲、报告等正式场合的开头部分,起到引导作用。 |
| 近义词 | 首当其冲、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
| 反义词 | 咬文嚼字、含糊其辞、拖泥带水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开宗明义”最早来源于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的思想,强调学问的根本在于“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后世在使用中,逐渐演变为一种表达方式,表示在讲话或写作时,一开始就要讲清主旨,避免绕弯子。
在古代文章结构中,“开宗明义”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整篇文章的方向和基调。因此,许多文人学者都十分注重这一部分的表达。
三、实际应用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写作 | “开宗明义,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 |
| 演讲 | “开宗明义,我想先谈谈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环境保护。” |
| 报告 | “开宗明义,本次汇报的重点是公司2024年的市场拓展计划。” |
四、总结
“开宗明义”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表达清晰、逻辑严谨的追求,也广泛应用于现代写作、演讲和报告中。掌握这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效率和说服力。
通过表格形式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开宗明义”的来源、含义、用法以及实际应用场景,从而更好地运用在日常交流与写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