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全诗是什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这句诗表达了对忠诚之士的敬仰和对牺牲精神的赞美。以下是对该诗句及其出处的总结,并附上相关表格。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原诗如下:
> 浩荡离愁白日斜,
> 吟鞭东指即天涯。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但这句话并非直接出自这首诗,而是后人根据龚自珍的思想和风格提炼出的名言,常被用来形容为国捐躯的烈士,即使死后也应受到尊重和安葬。
二、诗句含义解析
- 青山处处埋忠骨:无论何处,忠义之人的遗骨都可以安息于青山之中。
- 何须马革裹尸还:何必用马皮包裹尸体回乡?意指不必讲究形式,只要忠心不灭,死后也可安息。
整句话表达了对忠诚之士的敬重,强调精神的不朽胜过肉体的归葬。
三、相关知识总结
项目 | 内容 |
句子来源 |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思想延伸 |
原诗内容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作者 | 龚自珍(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
出处 | 《己亥杂诗》系列中的一首,原诗写于1839年 |
诗句含义 | 表达对忠诚之士的敬仰,强调精神不朽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纪念英雄、烈士或表达爱国情怀 |
四、结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虽非原诗原文,但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句子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忠诚与牺牲的崇敬,也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内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诗句背后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