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取豪夺是什么意思】“巧取豪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物或权力。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利用权势、欺骗、暴力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或资源的行为。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巧取豪夺 |
| 拼音 | qiǎo qǔ háo duó |
| 出处 | 《汉书·王莽传》:“巧取豪夺,无所不至。” |
| 含义 | 指用狡猾的手段或武力强行夺取他人的财物或利益,多用于形容不正当的获取方式。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批评不道德的行为。 |
| 近义词 | 强取豪夺、巧言令色、贪得无厌 |
| 反义词 | 坦荡无私、光明正大、诚实守信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巧取豪夺”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原意是形容王莽在篡位过程中,使用各种手段夺取权力和财富。后来,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用来描述那些不择手段获取利益的人或行为。
在现代汉语中,“巧取豪夺”不仅限于物质上的掠夺,也可以指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权力或地位。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例句 |
| 政治领域 | 官员利用职权,巧取豪夺百姓的财产,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
| 商业竞争 | 某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采取不正当手段,巧取豪夺竞争对手的客户资源。 |
| 社会现象 | 部分人通过虚假宣传、欺诈手段,巧取豪夺消费者的信任和金钱。 |
四、总结
“巧取豪夺”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批判意味的成语,强调的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应遵守法律与道德规范,避免使用欺骗、暴力等不正当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倡导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远离“巧取豪夺”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