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方式有哪些】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持有多种金融资产,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为了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对这些金融资产进行合理的后续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方式主要依据其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进行分类。常见的后续计量方式包括:
1. 以摊余成本计量:适用于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的金融资产,如贷款、应收账款等。
2.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适用于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3.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适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如股票、基金等短期投资,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利润表。
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金融资产,如衍生工具、贷款承诺等,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殊处理。
二、表格展示
| 计量方式 | 适用对象 | 特点 | 会计处理 |
| 摊余成本计量 | 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的金融资产(如贷款、应收账款) | 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收入 | 利息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
| 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 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 | 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当期利润 |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得重分类至损益 |
| 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 交易性金融资产(如股票、基金) | 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利润 | 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
| 其他 | 如衍生工具、贷款承诺等 | 根据具体条款和用途进行特殊处理 | 按照相关准则要求进行披露和计量 |
三、注意事项
企业在选择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方式时,应结合自身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意图,合理判断其分类。同时,需注意不同计量方式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确保信息的透明性和可比性。在实际操作中,建议企业结合专业会计人员的意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执行。
通过科学合理的后续计量,企业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为投资者和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