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连篇累牍】“连篇累牍”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讲话内容冗长、重复,缺乏重点。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书写方式,当时人们将文字写在竹简上,一篇又一篇,一卷又一卷,因此“连篇累牍”形象地表达了内容繁多、篇幅过长的意思。
在现代语境中,“连篇累牍”通常带有贬义,指写文章或说话时内容重复、啰嗦,没有实质性的信息,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它不仅用于文学作品,也常用于批评某些官方文件、新闻报道或演讲内容过于冗长,缺乏条理。
下面是对“连篇累牍”的详细总结:
一、词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连篇累牍 |
| 拼音 | lián piān lèi dú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连篇累牍,不能尽言。” |
| 含义 | 形容文章或讲话内容冗长、重复,缺乏重点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带贬义 |
| 近义词 | 哗众取宠、拖泥带水、啰嗦冗长 |
| 反义词 | 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例子 |
| 文学批评 | 有些小说情节拖沓,描写过多,显得连篇累牍。 |
| 新闻报道 | 某些媒体为了追求字数,内容重复,显得连篇累牍。 |
| 政府公文 | 部分政策文件语言啰嗦,逻辑不清,给人连篇累牍之感。 |
| 演讲内容 | 有的演讲者不加节制,反复强调同一观点,让人觉得连篇累牍。 |
三、如何避免“连篇累牍”
为了避免文章或表达变得连篇累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明确主题:在写作或演讲前,确定核心观点,围绕主题展开。
2. 精简语言:去除不必要的修饰和重复,使语言更加凝练。
3. 结构清晰:合理安排段落和层次,让内容有条理。
4. 删减冗余:检查是否有重复信息,及时删除。
5. 读者导向:站在读者角度思考,是否真正需要这么多内容。
四、结语
“连篇累牍”虽然形象地描述了内容冗长的现象,但在实际写作和表达中应尽量避免。好的文章应当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才能有效传达思想,打动读者。掌握这一原则,有助于提升写作和沟通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