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成语是什么】“难成语”这个说法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常见,但若从字面理解,可以理解为“难以理解、使用或记忆的成语”。这些成语往往结构复杂、含义深奥、来源古雅,对于非母语者或语言基础较弱的人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本文将对“难成语”的定义进行简要总结,并列举一些常见的“难成语”,以表格形式呈现其出处、释义和使用场景。
一、总结
“难成语”通常指那些在结构、用法或语义上较为复杂的成语。它们可能来自古代文献,或者含有生僻字、典故,使得现代人难以直接理解其含义。这类成语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但在日常对话中较少出现。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以下列出了一些常见的“难成语”,并附上其出处、释义及使用场景。
二、难成语一览表
| 成语 | 出处 | 释义 | 使用场景 |
| 鸡鸣狗盗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指微不足道的小伎俩 | 形容人能力有限,只能做些小把戏 |
| 破釜沉舟 | 《史记·项羽本纪》 | 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行动 | 多用于形容背水一战的决心 |
| 背水一战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指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奋力一搏 | 常用于形容绝境中的拼搏精神 |
| 作茧自缚 | 《诗经·小雅》 | 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 | 多用于批评自我造成的不良后果 |
| 狗尾续貂 | 《晋书·赵王伦传》 |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东西后面,显得不协调 | 多用于批评作品结尾质量低劣 |
| 望洋兴叹 | 《庄子·秋水》 | 比喻因能力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 | 多用于表达对某事无能为力 |
| 守株待兔 | 《韩非子·五蠹》 | 比喻不主动努力,指望侥幸成功 | 多用于讽刺不思进取的人 |
| 掩耳盗铃 | 《吕氏春秋·自知》 | 比喻自欺欺人 | 多用于批评明知错误却不愿面对的行为 |
三、结语
“难成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被使用,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了解这些成语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于学习中文的人来说,掌握这些成语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通过不断积累和实践,即使是“难成语”,也能变得不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