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什么意思】“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背了大众的道德、法律或普遍价值观,却仍然坚持去做。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强调的是行为的极端错误和对社会公义的挑战。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冒天下之大不韪 | 
| 拼音 |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 
| 出处 | 《左传·隐公十一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今吾子为政,而弃其民,是弃天也;以怨报德,是弃义也;无故而动,是弃礼也。三者皆弃,岂能久乎?”后世引申为“冒天下之大不韪”。 | 
| 释义 | 冒犯天下人的共同反对,指做违背公众意愿和道德的事情。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某人明知错误仍坚持做错事的行为。 | 
| 近义词 | 犯众怒、触犯众怒、逆天行事 | 
| 反义词 | 顺从民意、合情合理、顺应潮流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说明 | 
| 新闻报道 | 如某官员滥用职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媒体常用“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形容其行为。 | 
| 历史评价 | 在历史人物的评论中,若某人做出违背民心的决策,常被批评为“冒天下之大不韪”。 | 
| 日常交流 | 朋友之间批评某人固执己见、不顾他人感受时,也可用此成语。 | 
三、总结
“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一个极具批判性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明知违背社会公理、道德规范或民众意愿,却依然我行我素的行为。它不仅表达了对行为的否定,也体现了对公众情绪和舆论的尊重。在现代语境中,这一成语常用于新闻、评论、文学等场合,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
通过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在表达观点时更加准确、有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道德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