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句常见的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某一方面有所损失,但在另一方面却得到了补偿。它常用来形容人在遭遇挫折后,能够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或收获。
一、成语出处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 出处 | 《后汉书·冯异传》 |
| 原文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 作者 | 范晔(南朝宋) |
| 释义 | 在某一方面失去的东西,可能在另一面得到补偿。比喻因小失大,但最终仍有收获。 |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在失败中找到新的机会,或在别处获得成功。 |
二、历史背景与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冯异传》中。冯异是东汉初年的名将,曾跟随光武帝刘秀征战,功勋卓著。据记载,他在一次战役中虽然失去了部分兵力,但最终在另一条战线上取得了胜利,因此被后人用来形容这种“先败后胜”的情况。
这一成语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人们面对挫折时的一种精神鼓励,提醒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因为也许在别的地方会有新的转机。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常用于描述人生中的得失关系。例如:
- 职场:一个人在某个项目上失败了,但在另一个领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 学习:考试失利,但通过努力在其他科目上取得优异成绩。
- 创业:第一次创业失败,但积累了经验,第二次获得了成功。
这句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理,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变化的乐观态度。
四、结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但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总能在不经意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句古语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