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什么时候被发现】“上帝粒子”是物理学中对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通俗称呼,因其在标准模型中扮演着赋予其他粒子质量的关键角色而得名。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这一粒子的存在证据。最终,在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成功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
以下是对“上帝粒子什么时候被发现”的总结与关键信息整理:
总结:
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最早由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等人于1964年提出,用于解释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经过数十年的实验探索和理论发展,直到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式宣布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中观测到了一种新粒子,其特性与希格斯玻色子高度吻合。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粒子物理学的一个里程碑,也使得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关键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粒子名称 |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
| 俗称 | 上帝粒子 |
| 提出时间 | 1964年 |
| 提出者 | 彼得·希格斯、弗朗索瓦·恩格勒等 |
| 发现时间 | 2012年7月4日 |
| 发现机构 |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
| 实验设备 |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
| 主要探测器 | ATLAS 和 CMS |
| 诺贝尔奖 | 2013年,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 |
| 意义 | 验证了标准模型的最后缺失环节,解释了粒子质量起源 |
结语:
从理论构想到实验验证,“上帝粒子”的发现不仅证明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完整性,也为人类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未来,科学家将继续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以探索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