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则原文及翻译】《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其中“孟子二则”通常指的是《孟子》中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别阐述了孟子关于仁政、民本、义利等重要思想。以下为这两则内容的原文与翻译,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原文与翻译
第一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虽然包围,一定有得到天时的人;但仍然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说:使百姓安居乐业,不靠边界的限制;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靠兵器的锋利。得道的人有很多帮助,失道的人很少帮助。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用天下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那些被亲人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打仗,一打就一定能胜利。
第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间被选拔出来,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管仲从狱吏中被选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被选拔出来,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出来。所以,上天要把重任交给这个人,必定先让他内心痛苦,身体劳累,饥饿疲惫,使他处于贫困之中,行为受到干扰,以此来锻炼他的意志,增强他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发出声音来,然后才能被人理解。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由此可知,人在忧患中生存,在安逸中死亡。
二、总结与表格对比
| 内容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核心观点 | 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认为仁政是赢得民心的关键 | 强调逆境中的成长,指出忧患中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 
| 主要论证方式 | 举例说明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 通过历史人物的成功经历说明磨难对成才的作用 | 
| 哲学思想 | 民本思想、仁政理念 | 忧患意识、自我修养 | 
| 现实意义 | 重视团结、政治道德 | 鼓励面对困难、提升自我 | 
| 名言警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三、结语
“孟子二则”不仅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治国理念和人生指导。无论是“得道多助”还是“生于忧患”,都在提醒我们:做人要有德,做事要有志,面对困难要坚韧不拔,追求成功要脚踏实地。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