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穿踵决汉语大词典】“履穿踵决”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子产之为政也,择能而使之,不以贵贱为度。其言也,有理而不烦;其行也,有功而不伐。故君子谓之‘履穿踵决’。”原意是指鞋子破了脚后跟,形容生活困苦、处境艰难。后来引申为做事过于勉强,力不从心,或指人处于极度窘迫的境地。
在《汉语大词典》中,“履穿踵决”被收录为一个成语,解释为“鞋底磨穿,脚后跟裂开。形容旅途劳顿或生活困苦。”该词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人物因奔波劳累而身体疲惫的状态。
一、
“履穿踵决”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背景的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原意是形容旅途劳顿、生活困苦。随着历史发展,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用来描述人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仍坚持前行的精神状态。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创作和正式文本中仍有其独特的表达价值。
此外,《汉语大词典》对“履穿踵决”的解释较为准确,既保留了原意,又结合了现代用法,体现了语言的演变与传承。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履穿踵决 |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
| 原意 | 鞋底磨穿,脚后跟裂开,形容旅途劳顿或生活困苦 |
| 引申义 | 做事勉强,力不从心;处境艰难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人物艰辛 |
| 《汉语大词典》释义 | “鞋底磨穿,脚后跟裂开。形容旅途劳顿或生活困苦。” |
| 使用频率 | 不高,但有一定文化内涵 |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文人对生活困境的关注与描写 |
如需进一步了解“履穿踵决”在古文中的具体运用或与其他成语的对比分析,可继续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