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翻译】一、
《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主要通过对张良(即“留侯”)的生平和性格的分析,阐述了“忍”的重要性。苏轼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关键在于他具备极强的忍耐力和沉稳的性格。文章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引申出为人处世的道理,强调在面对困境时应保持冷静与克制。
本文不仅是一篇历史评论,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对后人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 古代所说的英雄豪杰,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节。 |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灾祸常常积累于细微之处,而智慧与勇气往往被沉迷的事物所困。 |
| 今夫匹夫之勇,怒而相斗,其势弱也。 | 现在那些普通人的勇敢,只是因为愤怒而争斗,气势薄弱。 |
| 一怒而天下不宁,一喜而天下不安。 | 一时的愤怒会导致天下不安,一时的喜悦也会带来混乱。 |
| 智者能见危于无形,而愚者不能察其机。 | 聪明的人能在危险未显现时就察觉,而愚蠢的人却无法察觉其中的征兆。 |
| 且夫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 天下有大勇气的人,突然面临危险而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也不发怒。 |
| 是故,古之圣人,不以小过弃大功。 | 因此,古代的圣人不会因为小的过错而放弃大的功业。 |
| 吾观其人,其心静而神定,非有大志者不能为也。 | 我观察这个人,他的内心平静而神态安定,不是有远大志向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
| 盖闻昔者,韩信之亡也,欲投楚;及至汉,又欲归楚。 | 据说以前韩信逃亡时,想投奔楚国;到了汉朝,又想回到楚国。 |
| 良独不言,而止之曰:“君何不自图?” | 张良却沉默不语,只是劝他说:“你为什么不自己考虑呢?” |
| 信曰:“吾已失计矣。” | 韩信说:“我已经错了。” |
| 良曰:“天下方乱,而君欲归楚,是失计也。” | 张良说:“天下正乱,而你想回到楚国,这是错误的。” |
三、总结
《留侯论》通过分析张良的性格与行为,强调了“忍”的重要性。苏轼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只靠一时的勇猛,而是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与理智。这种“忍”的精神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品质。
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意义,值得反复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