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是什么意思】“巧舌如簧”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才很好,能说会道,尤其是善于用花言巧语来迷惑他人。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对语言能力的赞美,但也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说话者可能不诚实或过于狡猾。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巧舌如簧 |
拼音 | qiǎo shé rú huáng |
出处 | 《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玄黄。维其之矣,维其之矣,维其之矣。”后引申为“巧舌如簧”。 |
含义 | 形容人能说会道,口才出众,但有时带有贬义,指说话浮夸、不实在。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说话动听,但可能不够真诚。 |
近义词 | 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巧言令色 |
反义词 | 呆头呆脑、笨嘴拙舌、寡言少语 |
二、成语解析
“巧舌”指的是说话流利、灵活;“如簧”则是比喻舌头像乐器中的簧片一样灵活多变,能发出各种声音。合起来,“巧舌如簧”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说话非常有技巧,能够左右逢源,甚至影响他人判断。
在日常使用中,这个成语既可以是褒义,表示某人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也可以是贬义,指出某人说话虚伪、不讲实话。因此,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其含义。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褒义 | 他在会议上发言精彩,真是巧舌如簧,让人佩服。 |
贬义 | 他只是巧舌如簧,没有实际能力,大家不要被他骗了。 |
四、结语
“巧舌如簧”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既展现了语言的魅力,也提醒人们在欣赏口才的同时,也要注意说话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在人际交往中,既能言善辩,又能言出必行,才是真正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