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晋鞍之战原文及翻译】一、
齐晋鞍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589年,交战双方为齐国与晋国。此战是晋国为了遏制齐国的扩张势力而发起的,最终以晋国胜利告终。这场战役不仅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反映了战争中战术、指挥和士气的重要性。
本文将提供《左传》中关于“齐晋鞍之战”的原文,并附上对应的白话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事件。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白话翻译 |
| 晋师从之,齐师败绩。 | 晋军追击齐军,齐军大败。 |
| 齐侯曰:“吾姑止之。” | 齐侯说:“我暂且停下来。” |
| 乃命鼓之,遂逐齐师。 | 于是下令击鼓,晋军便追击齐军。 |
| 齐侯曰:“吾不能事晋矣。” | 齐侯说:“我不能再侍奉晋国了。” |
| 乃奔。 | 于是逃跑了。 |
| 晋人谓之“三舍”,以其不复战也。 | 晋国人称这次撤退为“三舍”,因为齐军不再作战。 |
| 齐侯之嬖人卢蒲就魁,其母曰:“子必死。” | 齐侯的宠臣卢蒲就魁的母亲说:“你一定会死。” |
| 曰:“吾闻之:‘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 他说:“我听说:‘君子不重复伤害敌人,不俘虏年长的人。’” |
| “今吾子杀之,是重也;又禽二毛,是亦不义。” | “现在你杀了他,这是重复伤害;又俘虏了年长者,这也是不义。” |
三、总结
齐晋鞍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晋国凭借良好的战略部署和士气优势取得了胜利。通过《左传》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战争规则、将领的道德观念以及战争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此战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军事中的体现,如“不重伤”、“不禽二毛”等原则,说明即使在战争中,也有一定的道德约束。
通过上述原文与翻译的对比,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献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