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原文】《盘古开天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讲述了宇宙初开时,盘古从混沌中诞生,用巨斧劈开天地,最终化身为自然万物的故事。该故事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王嘉所著的《拾遗记》,后被广泛流传和改编,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创世的重要篇章。
一、
《盘古开天地》讲述的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天地是一片混沌,没有光明与黑暗之分。盘古在混沌中孕育而生,他醒来后,发现周围一片黑暗,于是挥动巨斧,将混沌劈成两半:轻者上升为天,重者下沉为地。盘古站在天地之间,不断撑起天空,防止天地重新合拢。经过漫长岁月,盘古的身体化作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最终完成了天地的创造。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想象,也蕴含着“生命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想。
二、原文简述(节选)
>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这段文字出自《拾遗记·卷一》,虽非完整原文,但基本保留了故事的核心内容。
三、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出处 | 东晋 王嘉《拾遗记》 |
| 故事背景 | 宇宙初开,天地混沌 |
| 主要人物 | 盘古 |
| 核心情节 | 盘古劈开混沌,撑天立地,死后化为自然万物 |
| 象征意义 | 创世、牺牲、自然与生命的联系 |
| 文化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创世神话,常用于教育和文学创作 |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儿童故事、动画、影视作品及文化宣传 |
四、结语
《盘古开天地》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想象,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和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一神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先民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敬畏,以及他们用神话解释世界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