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止经典语录】“容止”一词源自《诗经》中的“容止若思,言辞如玉”,意指一个人的仪态端庄、举止得体,内心沉静,言语温和。在传统文化中,“容止”不仅是外在行为的规范,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它强调人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优雅的举止和稳重的心态。
以下是一些关于“容止”的经典语录,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礼仪与修养的重视,也对现代人的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经典语录总结
| 语录内容 | 出处 | 含义简述 |
| “容止若思,言辞如玉。” |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 外表端庄如思考,言辞温润如玉,形容君子风范。 |
|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 《论语·学而》 | 君子若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牢固。 |
| “容止不苟,言动有常。” | 《礼记·曲礼上》 | 行为举止要谨慎,言行要有规律。 |
| “容止以敬,言动以诚。” | 《孟子·尽心上》 | 容貌举止要恭敬,言谈行动要诚实。 |
| “容貌端正,言辞恳切。” | 《颜氏家训》 | 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要端正,说话要真诚。 |
| “容止不轻,言辞不躁。” | 《朱子语类》 | 举止要稳重,言辞要平和。 |
| “君子之容止,必合于礼。” | 《礼记·乐记》 | 君子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礼仪规范。 |
二、总结
“容止”不仅仅是外表的修饰,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从古至今,许多经典文献都强调了“容止”在个人品德和社交礼仪中的重要性。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端庄、稳重、谦逊的态度,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在现代社会,虽然形式上的礼仪有所简化,但“容止”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举止是否得体、态度是否端正,往往决定了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和长期评价。
因此,学习和践行“容止”的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也能增强人际沟通的效率与质量。
结语:
“容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它蕴含着对人格完善的追求。通过理解并实践这些经典语录,我们可以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