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挠的故事和含义简短】“百折不挠”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依然坚持不懈、毫不退缩的精神。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毅力与勇气。
一、故事简介
“百折不挠”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其志坚如铁石,百折不挠。”后来广泛用于形容那些在困境中不轻言放弃的人。
一个典型的故事是关于司马迁的。他因替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身心受到极大打击。但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忍辱负重,历时13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的精神正是“百折不挠”的最好体现。
二、含义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百折不挠 |
| 拼音 | bǎi zhé bù náo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含义 | 形容意志坚定,屡受挫折仍不退缩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
| 近义词 | 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回 |
| 反义词 | 半途而废、知难而退、轻言放弃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百折不挠”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是对成功者的普遍期待。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到底,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
四、总结
“百折不挠”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精神力量。它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写照,更是现代人面对挑战时应有的态度。通过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含义,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坚韧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