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垆卖酒是谁的典故】“垆卖酒”是一个源自古代的典故,常用来形容女子在酒肆中卖酒、劝酒的情景。这一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和其妻子卓文君有关。
一、典故背景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朝廷重视。但他在未得志时,曾与好友王吉一同游历成都。当时,司马相如与临邛(今四川邛崃)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私奔,两人生活清贫,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曾在临邛开设酒肆,由卓文君在酒垆前卖酒,司马相如则在一旁弹琴助兴。
这段经历被后人称为“垆卖酒”,成为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经典象征。
二、典故出处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名称 | 垆卖酒 |
| 出处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 主要人物 | 司马相如、卓文君 |
| 地点 | 临邛(今四川邛崃) |
| 情节 | 卓文君在酒垆前卖酒,司马相如弹琴助兴 |
| 含义 | 表达才子佳人共度艰难、不畏世俗的爱情 |
三、文化意义
“垆卖酒”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常用于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生活的清贫与坚韧。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独立、自强精神的肯定。
在后世的诗词、戏曲、小说中,“垆卖酒”常被引用,成为表达爱情与命运交织的重要符号。
四、总结
“垆卖酒”的典故源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讲述他们在临邛开设酒肆、以卖酒为生的经历。这一典故不仅是爱情的象征,也体现了古代文人与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智慧。通过“垆卖酒”,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原创内容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