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声屏气的意思敛声屏气出自何处】“敛声屏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紧张、害怕或专注时,故意压低声音、控制呼吸,以避免引起注意或表达内心的不安。这个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描写人物心理状态的场景。
一、成语解释
| 成语 | 敛声屏气 | 
| 拼音 | liǎn shēng bǐng qì | 
| 释义 | 收敛声音,屏住呼吸。形容极度紧张、害怕或专注的状态。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 | 
| 近义词 | 噤若寒蝉、屏息凝神、低声细语 | 
| 反义词 | 高声喧哗、放言高论、大声疾呼 | 
二、成语出处
“敛声屏气”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在明清小说中较为常见。其具体出处如下:
| 出处 | 《红楼梦》 | 
| 作者 | 曹雪芹 | 
| 篇章 |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 
| 原文 | “……只见那女子眉目清秀,举止轻盈,虽是粗衣布裙,却自有一股风流态度。宝玉看了,不觉心神荡漾,忙敛声屏气,不敢再看。” | 
| 解析 | 此处描写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紧张与敬仰之情,使用“敛声屏气”来形容他当时的心理状态。 |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敛声屏气”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文学、影视、演讲等场合中,用来描绘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内心波动。例如:
- 在一场重要的面试中,应聘者可能会“敛声屏气”,以表现出自己的专业和谨慎。
-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为了营造紧张氛围,也会刻意“敛声屏气”。
四、总结
“敛声屏气”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人的行为状态,也深刻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它源自《红楼梦》,并在现代语言中得到了延续和运用。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表达,这一成语都能准确传达出一种紧张、敬畏或专注的情绪。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敛声屏气 | 
| 拼音 | liǎn shēng bǐng qì | 
| 释义 | 收敛声音,屏住呼吸,形容紧张、害怕或专注的状态 | 
| 出处 | 《红楼梦》第三回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描写人物心理 | 
| 现代应用 | 文学、影视、演讲等场合中表现情绪 |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含义与出处,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