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出处于哪里】“开疆拓土”是一个常用于描述国家或政权在扩张领土、开拓边疆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历史上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战略,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疆域拓展的重视。那么,“开疆拓土”这一成语究竟出自何处?下面将从出处、含义、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出处
“开疆拓土”最早见于《左传》中的一段记载,但更常见的是在后世文献中被广泛引用。其中,较为明确的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 “(班超)遂使西域诸国,咸来归附,开疆拓土,功业甚盛。”
这段文字描述了东汉时期名将班超在西域的功绩,他通过外交与军事手段,成功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力,使周边国家臣服,从而实现了“开疆拓土”的目标。
此外,在《三国志》《晋书》等史书中也有类似表达,说明“开疆拓土”在古代常用来形容对外扩张、巩固边疆的行为。
二、成语含义
词语 | 含义 |
开疆 | 拓展疆域,扩大国土范围 |
拓土 | 开垦土地,扩展边疆 |
整体意思为:通过战争、外交或行政手段,扩大国家的领土范围,增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力。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历史叙述 | 班超“开疆拓土”,使西域诸国归附。 |
政治宣传 | 国家领导人强调“开疆拓土”是国家发展的必要过程。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英雄人物征战四方,实现“开疆拓土”。 |
四、现代引申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开疆拓土”不再仅限于军事扩张,也可以指企业在市场拓展、科研领域探索、文化输出等方面的努力。例如:
- 企业:某公司进入新市场,被称为“开疆拓土”。
- 科技:科学家在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也可称为“开疆拓土”。
五、总结
“开疆拓土”作为一句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成语,最初源于古代军事和政治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性语言,广泛用于描述国家、组织或个人在拓展领地、开拓新领域的努力。其出处虽多见于史书,但最典型的引用来自《后汉书·班超传》。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开疆拓土 |
出处 | 《后汉书·班超传》 |
含义 | 拓展疆域,扩大边疆 |
使用场景 | 历史、政治、文学、现代商业等 |
引申意义 | 拓展市场、探索未知、发展事业等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开疆拓土”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进取、开拓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