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傅盘桓东山翻译及注释】一、
“谢太傅盘桓东山”出自《世说新语·排调》篇,讲述了东晋名士谢安(即谢太傅)在未出仕前,曾在东山隐居,过着闲适的生活。后来他被朝廷征召出山,担任要职,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段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隐逸与入仕”的矛盾心理,也体现了谢安的才智与远见。
本部分内容将对原文进行翻译,并对其重点字词进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原文与翻译
原文 | 翻译 |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人多讥之。 | 谢安在东山闲居,当时的人都讥笑他。 |
或问:“君何不仕?” | 有人问他:“您为什么不入仕做官呢?” |
对曰:“我本山林间人,何为仕乎?” | 他回答说:“我本来就是山林中的人,为什么要去做官呢?” |
于是众人益加轻之。 | 于是大家更加看不起他。 |
后来,王导、庾亮等皆欲用之,终不肯起。 | 后来,王导、庾亮等人想要任用他,但他始终不愿意出山。 |
及桓温伐蜀,乃出。 | 直到桓温攻打蜀地时,他才出来。 |
既至,甚有声望。 | 到了之后,他名声大振。 |
时人叹曰:“谢安真有经世之才。” | 当时的人感叹道:“谢安确实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
三、词语注释
词语 | 注释 |
谢太傅 | 指谢安,东晋名士,曾任太傅,故称“谢太傅”。 |
盘桓 | 徘徊、逗留,指谢安在东山隐居、不愿出仕。 |
山林间人 | 指隐士,表示谢安原本过着隐居生活。 |
仕 | 做官,出仕。 |
王导、庾亮 | 东晋时期的权臣,曾多次邀请谢安出仕。 |
桓温 | 东晋名将,曾北伐,后企图篡位,谢安在其手下任职。 |
经世之才 | 治国安邦的才能,形容谢安的才华与能力。 |
四、文化背景简析
“谢太傅盘桓东山”不仅是个人选择的体现,也反映了东晋时期士人的普遍心态——追求隐逸与现实仕途之间的矛盾。谢安虽隐居多年,但并非真正逃避现实,而是在等待时机,最终以出色的才能赢得了朝野的尊重。这一典故常被用来赞扬那些有远见、有担当的士人。
五、总结
“谢太傅盘桓东山”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展现了古代士人面对人生选择时的智慧与坚持,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隐士与仕宦的态度变化。通过此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