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字什么意思】“簋”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常见于古代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它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放食物,尤其是谷物类食品,是祭祀或宴饮时的重要礼器之一。下面将从字义、用法、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
“簋”字读音为 guǐ,属于形声字,由“竹”部和“隹”声组成。其本义是指一种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多用于祭祀或贵族宴会中,具有重要的礼仪功能。在商周时期,簋常与鼎配合使用,象征权力与地位。
在现代汉语中,“簋”已不再常用,但在古文、历史研究、考古学等领域仍有较高价值。此外,“簋”也常出现在成语或典故中,如“钟鸣鼎食”、“三牲五鼎”,其中“鼎”和“簋”都是古代礼器的代表。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拼音 | guǐ |
部首 | 竹 |
结构 | 形声字(形旁:竹;声旁:隹) |
本义 | 古代盛食物的礼器,多用于祭祀或宴饮 |
常见用途 | 祭祀、贵族宴饮、礼器组合(如“鼎簋”) |
文化意义 | 象征权力、地位、礼仪制度 |
现代使用 | 较少使用,主要在古文、历史研究中出现 |
相关词汇 | 钟鸣鼎食、三牲五鼎、彝器、礼器等 |
三、延伸说明
在古代,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数量的礼器,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士大夫则用三鼎二簋。这种制度体现了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仪规范。
此外,“簋”也常出现在青铜器上,如商周时期的青铜簋,表面常刻有铭文,记录功绩、祭祀内容等,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物。
四、结语
“簋”字虽不常见,但其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簋”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对于学习古文、历史或考古的人来说,掌握这一字词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