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疏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扶疏”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写植物枝叶茂盛、交错伸展的样子。它不仅有字面意义,还常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以下是对“扶疏”一词的详细解析。
一、词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扶疏 |
拼音 | fú shū |
基本含义 | 形容树木枝叶繁茂、交错伸展的样子。 |
引申义 | 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象征生机、繁荣或高洁品格。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描写自然景物或比喻人的气质、风度。 |
出处 | 最早见于《楚辞》《诗经》等古典文献,后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 |
二、具体解释与用法分析
1. 字面意义
“扶”意为扶持、支撑,“疏”指稀疏、分布。合起来,“扶疏”形容枝条交错、层次分明,枝叶繁密而不杂乱的状态。例如:“庭前古树扶疏,绿荫满地。”
2. 文学与文化意义
在古代诗词中,“扶疏”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色,营造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同时,也常用来比喻人的气度、风范,如“君子之德,如松柏扶疏,不惧风霜”。
3.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扶疏”使用较少,但在文学、艺术、园林设计等领域仍有保留。例如:园林设计中常用“扶疏”来形容植物布局的美观与自然。
三、例句展示
句子 | 出处/用途 |
桂花树扶疏,香气四溢。 | 描写植物形态 |
君子之德,扶疏而立。 | 比喻人格修养 |
山间古木扶疏,宛如仙境。 | 文学描写 |
四、总结
“扶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语,主要用于描述植物枝叶的繁茂状态,同时也常被赋予象征意义,表达对自然美或人格美的赞美。虽然在现代日常语言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艺术及传统文化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扶疏”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