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既望的既的意思】在古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字词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七月既望”中的“既”,其意义并不像字面那样简单。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七月既望”出自《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里的“既”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常用于表示时间状态或动作完成后的状态。
“既”的常见含义包括:
- 已经:表示某一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
- 尽、完:表示某种状态达到极限或结束。
- 既然:用于引出原因或条件。
在“七月既望”中,“既”与“望”组合使用,构成一个固定表达。“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而“既望”则表示“已经过了望日”,即农历十六日。
因此,“七月既望”可以理解为“七月十六日”。
二、表格形式展示
| 字词 | 含义 | 在句中解释 | 举例 |
| 既 | 已经 | 表示动作或状态已完成 | “既成事实”、“既定方针” |
| 望 | 十五日 |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 “月望”、“望日” |
| 既望 | 已经过了望日 | 指农历十六日 | “七月既望”即“七月十六日” |
三、拓展说明
在古代文学中,“既望”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推移,具有一定的诗意和历史感。例如,《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正是在“七月既望”这一天,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此外,“既”在其他语境中也有不同的用法,如“既……又……”表示并列关系,“既然是……”表示假设或理由等。因此,在学习古文时,应结合上下文准确判断“既”的具体含义。
四、结语
“七月既望”的“既”主要表示“已经”或“完成”,与“望”组合后形成“既望”,特指农历十六日。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文言词汇,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