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尸位素餐肉食者鄙】“尸位素餐,肉食者鄙”是一句出自《左传》的古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身居高位却无所作为、只知享乐的人。这句话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员道德与责任的期待。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含义 |
| 尸位 | 指占据职位却不做事,如同尸体一样无用。 |
| 素餐 | 白吃饭,不劳而获,没有付出劳动却享受俸禄。 |
| 肉食者 | 原指吃肉的人,后来引申为权贵阶层,尤其是官僚。 |
| 鄙 | 庸俗、浅薄、缺乏远见或道德低下。 |
二、出处与背景
该句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为:“其民人不务农桑,而好游荡,尸位素餐,肉食者鄙。”意思是:百姓不务农耕,喜欢游手好闲,身居高位却无所作为,只知享乐,这些人是庸俗的。
在古代,这种现象被视为国家衰败的征兆。统治者希望官员能勤政爱民,而不是只顾个人享乐。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尸位素餐,肉食者鄙”依然有现实意义:
- 对腐败与懒政的批判:讽刺那些身居要职却无所作为的官员。
- 强调责任与担当: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位,都应尽职尽责。
- 反思社会风气:呼吁建立更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防止“只吃不干”的现象。
四、总结
“尸位素餐,肉食者鄙”不仅是对古代官僚的批评,也是对现代社会中某些不良现象的警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而非索取;真正的地位在于责任,而非特权。
| 内容要点 | 说明 |
| 词语含义 | 尸位:空占职位;素餐:白吃饭;肉食者:权贵;鄙:庸俗。 |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 历史背景 | 批评不务正业、只图享乐的官员,反映古代对官德的要求。 |
| 现代意义 | 反思腐败、懒政、权力滥用等社会问题,倡导责任与奉献精神。 |
| 总结 | 真正的价值在于付出,而非索取;真正的权力应服务于人民,而非满足私欲。 |
通过理解“尸位素餐,肉食者鄙”,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历史,也能从中汲取教训,推动社会向更公正、更有责任感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