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淮南子原文及翻译】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补天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故事,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灾难的想象与应对。《淮南子》是西汉时期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一部道家思想著作,其中收录了关于女娲补天的记载。本文将对《淮南子》中“女娲补天”的原文进行整理,并提供相应的白话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神话。
一、原文内容
根据《淮南子·览冥训》中的记载,女娲补天的故事如下: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段文字描述了远古时代天地崩塌、灾难频发的情景,以及女娲为拯救人类而采取的一系列英勇行动。
二、白话翻译
| 原文 | 白话翻译 |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 古代的时候,四方的支柱倒塌了,九州大地破裂 |
|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 天不能覆盖万物,地不能承载众生 |
| 火炎而不灭,水浩而不息 | 火灾不断,洪水滔天 |
|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 恶兽吞噬平民,猛禽抓食老人和弱者 |
|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女娲便用五彩石来修补天空 |
| 断鳌足以立四极 | 剪断巨龟的脚用来支撑四方 |
| 杀黑龙以济冀州 | 杀死恶龙以拯救冀州地区 |
| 积芦灰以止淫水 | 堆积芦苇灰来堵住泛滥的洪水 |
三、总结
女娲补天不仅是古代神话中的重要篇章,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在《淮南子》中,女娲被描绘成一位具有大智慧和大勇气的创世女神,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了天地秩序,拯救了人类。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面对灾难,人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四、附录:关键词解释
| 词汇 | 解释 |
| 四极 | 古代认为天有四个角落,由四根柱子支撑 |
| 九州 | 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区域,代表整个中原地区 |
| 鳌 | 传说中的一种巨龟 |
| 冀州 | 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河北一带 |
| 淫水 | 指泛滥的洪水 |
如需进一步探讨女娲补天的文化影响或与其他神话的比较,可继续深入研究相关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