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又称为什么】《吕氏春秋》是一部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著作,成书于战国末期,由秦代丞相吕不韦主持编撰。这部书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涵盖政治、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时期一部集大成的综合性典籍。其名称“吕氏春秋”来源于编撰者吕不韦,而“吕览”则是其别称,意为“吕氏的综述”。该书以“兼儒墨,合名法”为宗旨,主张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兼容各家学说,强调“因时变法”、“因人制宜”的治国理念。
在古代文献中,《吕氏春秋》也被称为《吕氏书》或《吕氏春秋传》,但最常见且广泛认可的别称仍是《吕览》。
二、表格展示
| 名称 | 别称/别名 | 出处/来源 | 简要说明 |
| 吕氏春秋 | 吕览 | 《汉书·艺文志》 | 最常用名称,意为“吕氏的综述” |
| 吕氏春秋 | 吕氏书 | 古代文献记载 | 较少使用,指吕不韦所著之书 |
| 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传 | 古代注释本 | 指对《吕氏春秋》的注解与传承 |
| 吕氏春秋 | 吕览(简称) | 后世学者常用 | 为《吕氏春秋》的简略称呼 |
三、结语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其别称“吕览”更体现了它作为一部综合性的思想文献的特点。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部经典著作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