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的基础意思】“楷模”一词在汉语中常用于形容具有榜样作用的人或事物,其本义与古代的树木有关。了解“楷模”的基础意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方式和文化内涵。
一、
“楷模”一词最早源于“楷树”和“模树”,这两种树因其材质坚硬、形态端正而被古人用作制作器物的标准。后来,“楷模”逐渐引申为“榜样”或“典范”,用来指代在思想、行为、成就等方面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在现代汉语中,“楷模”多用于表彰先进人物,如英雄模范、杰出人才等,强调其在社会、行业或群体中的示范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也承载着道德教育和社会价值引导的功能。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词源 | “楷模”源自“楷树”和“模树”,均为木质坚硬、形态端正的树木。 |
| 本义 | 楷树和模树因质地优良,常被用来制作标准器物,故引申为“标准”、“规范”。 |
| 引申义 | 后来泛指在思想、行为、成就等方面值得学习和效仿的人或事物。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表彰优秀人物,如“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强调其榜样作用。 |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高尚品德、卓越成就的敬仰,具有道德教育和激励功能。 |
| 常见搭配 | 如“学习楷模”、“树立楷模”、“楷模精神”等。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楷模”不仅是语言上的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理想人格和价值追求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