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形鹄面是什么意思】“鸠形鹄面”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饥饿、贫困或长期劳累而显得瘦骨嶙峋、面容憔悴。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身体虚弱、面容枯槁的状态,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
一、成语释义
| 成语 | 鸠形鹄面 |
| 拼音 | jiū xíng hú miàn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饥寒困苦,鸠形鹄面。” |
| 释义 | 形容人因饥饿、贫困或劳苦而瘦弱不堪,面容憔悴。 |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带有怜悯或同情的意味。 |
| 近义词 | 面黄肌瘦、瘦骨嶙峋、形容憔悴 |
| 反义词 | 容光焕发、面色红润、丰腴健壮 |
二、词语解析
- 鸠:一种鸟类,体型较小,常用来比喻瘦弱。
- 形:指人的体态、身形。
- 鹄:一种大鸟,也叫天鹅,常用来象征高雅或清瘦。
- 面:指人的面部表情和容貌。
“鸠形”强调的是身体瘦弱,“鹄面”则突出面部的憔悴,两者结合,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使人联想到生活艰难、营养不良或长期病痛的人。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使用示例 |
| 文学作品 | “战乱年间,百姓流离失所,人人鸠形鹄面,哀声载道。” |
| 报道评论 | “灾区人民生活困难,许多孩子面黄肌瘦,鸠形鹄面。” |
| 日常表达 | “他连续加班几个月,现在看起来真是鸠形鹄面,让人心疼。” |
四、总结
“鸠形鹄面”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困境中因饥饿、疾病或劳累而变得瘦弱憔悴的状态。它不仅在文学中广泛使用,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被用来表达对他人处境的同情与关注。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及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运用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