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兰亭集序》中的名句“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里的“其”是一个代词,在句中指代的是“人们”或“作者自己”,具体来说,指的是在某种情境下感到高兴的人。整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们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时,会暂时感到满足和快乐,沉浸在其中,甚至忘记了衰老的到来。
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词语,比如“其”这个字。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代词,有时是语气词,也可能是副词。而“当其欣于所遇”这一句,正是这种语言现象的典型例子。
“当其欣于所遇”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在这段文字中,“当其欣于所遇”出现在描述人们在聚会中愉悦心情的语境中。
那么,“其”在这里到底指的是什么?从语法结构来看,“当其欣于所遇”可以拆解为“当(在……的时候)+ 其 + 欣(高兴)+ 于所遇(对所遇到的事物)”。这里的“其”指代的是“人”或者“我”,即“当人们在遇到喜欢的事情时”。
但更深层次的理解是,这里的“其”并不是单纯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一种情感状态下的主体。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在面对让自己感到喜悦的事物时,都会产生一种短暂的满足与快乐,甚至沉浸其中,忘却时间的流逝。
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人对人生感悟的深刻理解。他们认为,人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比如欣赏美景、与朋友相聚、享受生活等,会产生一种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真实而深刻。
此外,“其”在古文中也常用来表示推测或假设,如“其可怪也欤”,但在这个句子中,它更像是一个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我”。
因此,当我们阅读“当其欣于所遇”时,不仅要关注字面意思,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学会珍惜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的瞬间,因为这些瞬间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总结来说,“其”在此处是一个代词,指代“人”或“我”,整句表达的是:当人们在遇到让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时,就会沉浸在其中,感到满足与快乐,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是一种对生活体验的深刻描绘,也是古文中常见的抒情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