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的原始意义】“且”是一个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言虚词,其原始意义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解释和用法。它不仅作为连词使用,还具有副词、助词等多种功能。本文将从字形、本义及不同语境下的用法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文字来源与字形分析
“且”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形状像一个跪坐的人形,象征着“暂且”、“将要”的意思。随着汉字的发展,“且”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保留了原本的基本含义。
二、原始意义总结
1. 表示时间上的“将要”或“快要”
如:“且行且止”,意为“一边走一边停”,引申为“将要”或“即将”。
2. 表示程度上的“稍微”或“稍微地”
如:“且慢”,意为“稍等一下”,用于表达轻微的语气。
3. 表示并列关系的“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且”可作“而且”理解。
4. 表示让步关系的“尚且”
如:“虽九死其犹未悔”,“尚且”表示即使如此,仍不改变。
5.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难道”
如:“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里的“且”带有反问意味。
三、常见用法分类表
| 用法类型 | 举例 | 含义说明 |
| 时间上“将要” | 且行且止 | 将要行动 |
| 程度上“稍微” | 且慢 | 稍等 |
| 并列关系 | 且…且… | 而且 |
| 让步关系 | 尚且… | 即使 |
| 反问语气 | 且…岂… | 难道不是 |
| 表示假设 | 且…则… | 如果…那么… |
四、总结
“且”作为一个古老的文言虚词,在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和多样的用法。其原始意义主要围绕时间、程度、并列、让步、反问等方面展开。虽然现代汉语中“且”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在文言文或正式书面语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其原始意义的梳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如需进一步探讨“且”在具体古籍中的用法,可结合《论语》《孟子》《史记》等经典文献进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