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顶放踵的国语辞典】“摩顶放踵”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意是指为了他人而奔波劳碌,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在现代语境中,这一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一种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虽然“摩顶放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语辞典”词条,但在当代语言使用中,它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文化价值。本文将从词义、出处、用法及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其相关信息。
一、
“摩顶放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墨子曰:‘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为天下人谋福利,即使从头顶到脚跟都受到伤害,也愿意去做。这体现了墨家提倡的“兼爱”思想,强调个人应为社会整体利益做出牺牲。
在现代,“摩顶放踵”已不再局限于古代哲学语境,而是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不计个人得失、甘愿付出的人,如志愿者、医护人员、教师等。它承载着一种高尚的道德理想,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奉献精神的推崇。
二、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摩顶放踵 |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 |
| 原意 | 为天下人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 |
| 现代意义 | 形容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
| 使用场景 | 表扬或描述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或行为 |
| 相关人物 | 墨子(主张“兼爱”) |
| 文化内涵 |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体现儒家与墨家的思想交融 |
| 现代应用 | 志愿者、医护人员、教师等职业的奉献精神描述 |
三、结语
“摩顶放踵”虽非传统国语辞典中的常见词条,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整体福祉。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摩顶放踵”都是一种值得传承和弘扬的道德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