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不赦的意思是什么】“十恶不赦”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文学、影视作品或新闻报道中,用来强调某些行为的严重性和不可宽恕性。
下面我们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用法以及常见误区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核心信息。
一、成语简介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十恶不赦 |
| 拼音 | shí è bù shè |
| 出处 | 《隋书·刑法志》:“十恶不赦,谓谋反、大逆、叛、降、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
| 含义 | 形容罪行极其严重,无法宽恕,应受到严惩。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罪犯、恶人或极端恶劣的行为。 |
| 近义词 | 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罄竹难书 |
| 反义词 | 无罪可原、情有可原、宽大为怀 |
二、详细解释
“十恶不赦”最早源于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十恶”之罪。在隋唐时期,“十恶”是法律中规定的最严重的十种犯罪行为,包括:
1. 谋反(意图推翻朝廷)
2. 大逆(毁坏宗庙、陵墓等)
3. 叛(背叛国家)
4. 降(投降敌人)
5. 恶逆(殴打或杀害尊亲属)
6. 不道(杀无辜、残忍行为)
7. 大不敬(对皇帝不敬)
8. 不孝(不孝顺父母)
9. 不睦(家族内部不和)
10. 不义(杀害上司或长官)
这些罪行在古代被视为不可饶恕,一旦定罪,通常会被判处极刑,因此“十恶不赦”逐渐演变为一个形容极端罪恶的成语。
三、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如小说、剧本中用来刻画反派角色。
- 新闻评论:用于批评某些违法行为或道德败坏的人。
- 日常交流:表达对某人行为的强烈不满或谴责。
四、常见误区
1. 误解为字面意思:有人误以为“十恶不赦”是指“十个恶行都不赦免”,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固定成语,强调的是“极其严重”的罪行,而非数量。
2. 滥用在非严重场合:有时人们会将“十恶不赦”用于一些轻微的错误或过失,这不符合该成语的实际使用范围。
五、总结
“十恶不赦”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宽恕的行为。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夸张或误用。了解它的来源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十恶不赦”的具体历史背景或相关法律制度,欢迎继续提问。


